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自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前苏联与欧洲等国,是一种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1]。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企业尝试运用成组技术组织生产。随着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出现,成组生产组织思想融入其中,提升了生产柔性和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2]。 历史与发展
成组技术最初由苏联学者С.Π.米特洛凡诺夫系统研究并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专门学科。此后,该技术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得到推广。联邦德国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和英国的成组生产单元进一步推动了成组技术的发展。在中国,成组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并逐渐发展。截至2010年,全球已有近百种成组技术分类系统[3]。 定义与应用
成组技术是一种揭示和利用事物间相似性的技术,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成组,采用统一的方法处理,以提高效益。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日本、美国、苏联和联邦德国等国家,成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形成了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成组技术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以及工艺规程的编制过程,同时也在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组织方面有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