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代已有此俗,尤其在端午节期间广泛流行。挂菖蒲作为端午节节日重要活动之一,具有驱邪避灾、祈福保平安的象征意义。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1]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菖蒲(或艾叶扎在一起)悬挂在门窗上,或插在门框、窗户和屋檐等显眼的地方。除挂菖蒲外,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还会在门前悬挂蒜头或石榴花。[2]挂菖蒲的习俗不仅在中国流行,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有类似的风俗。在日本,端午节也称为“菖蒲节”,[3]家家户户会用菖蒲来装饰门窗,甚至泡菖蒲汤浴用来驱邪避疫[4]。 习俗由来
来历一
唐僖宗年间,发生黄巢之乱,烽火所到之处,尸陈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闻黄巢来,纷纷先行逃跑避难。一次,黄巢看见逃难队伍中,有位妇人的行径与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难时,总是将年纪小的孩子抱在怀里,牵著年纪大的孩子。但这位妇人却是怀中抱着年纪大的孩子,手里牵着年纪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