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著作
《文心雕龙》由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刘勰所创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的文学理论专著,该书约产生于公元501年前后,其产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气的影响,也受到了刘[xié]个人经历的影响。[3][1][4][5][6][7]
《文心雕龙》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篇,讨论了文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如对文学本体的讨论、对文学创作、批评和发展的论述等,推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该书结构严谨、语言风格多样,也启发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同时,《文心雕龙》也保存了关于民间文化、地理历史的记载,在多个领域受到关注。[8][9][10][11]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广泛研究,近现代更是出现了“龙学”的专学研究热潮。在国际世界上,《文心雕龙》也具有重要影响,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有专题研究,西方学者也就其中的重要命题进行了讨论。[12][13][14]

书名释义

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将书名拆分为两个词解释,对“‘文心”的解释是“为文之用心”,对“雕龙”的解释是“古来文章,以雕[]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与文采相关。有关两词的关系,历来有诸多讨论,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词是并列关系,“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雕龙”是指文学的文采,“文心雕龙”即分别讨论文章的构思与美文问题,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周振甫赵仲邑陆侃如周勋初王运熙等,这也是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第二种观点同样认为“文心”指为文的用心,但对“雕龙”有不同理解,认为他是指文心的形式,即像雕刻龙纹般地讨论为文之用心,代表学者有滕福海李庆甲、石家宜、张灯等。第三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周绍恒,他认为“文心”的内涵在于“雕龙”,即要把文章写得像精雕细刻的龙文一样美。第四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刘业超,他认为“文心雕龙”是指以文心作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雕龙修饰。[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