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用于划分一天的时间。[1]在西周时期,古人根据太阳的移动轨迹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种分法在东汉南北朝时期得到细化,并与十二方位配合使用,从而衍生出二十四方位。在唐宋时期,每个时辰被分为初和正两部分,从而将一天分为24个时辰,二十四时辰制便从此确立,这与现代的24小时制度相一致。明末时期,随着欧洲天文学的传入,百刻制与二十四时辰制相配合使用,将一个小时划分为4刻,1刻约为15分钟,这种制度被沿用至今。[2]
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被命名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时,[3]分别与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bū]时、日入、黄昏和人定的称呼相对应。[4][5]子时为23~1点,丑时为1~3点,寅时为3~5点,卯时为5~7点,辰时为7~9点,巳时为9~11点,午时为11~13点,未时为13~15点,申时为15~17点,酉时为17~19点,戌时为19~21点,亥时为21~23点。[6]时辰除了十二时辰的制度之外,还有二十四时辰制、十时辰制、五时辰制、百刻制。[7]记录时辰的工具有:圭表、漏刻、日晷、钟、手表等。[8][9][10]
时辰的命名与日常作息、季节、历法等紧密相连。它帮助人们遵循四季农时,合理安排农耕和生产活动。[2]同时,时辰也与中医养生相结合,人们可以根据时辰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以促进健康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10]时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也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古诗词中都描绘了时辰的美好和意境。[11]此外,时辰还与宗教、占卜、风水和命理学等领域相结合,被视为影响个人命运和运势的重要因素之一。[12][13]

具体含义

十二时辰表, 图片来源:中华大字典 部首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