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1
4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年节”,意指从腊月进入正月,辞旧迎新。[2][3][4]春节一般指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5]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6][5]春节期间,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shē]、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7]庆祝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8][9]
春节的诞生与古人对天地四时和农业生产规律的认知有关,同时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腊祭”的风俗,在年终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祈求新年之福。[10]夏商周三代,人们对年的认识不断深入,年终岁尾的祭祀活动也传承下来。但当时并没有“春节”之名,而是用元日等说法指代。自汉武帝改用太初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农历[11]正月初一为新年。[12]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13]唐、宋、明等朝代,农历新年又被称为“岁日”“新正”“新元”。大约到清代,才有一些地方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14]辛亥革命之后,改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15][16][9]
有关春节的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守岁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17]春节的民俗也丰富多彩,包括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喝糖粥等;年前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除夕夜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农历正月初一迎神、拜年;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舞龙舞狮、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18]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的重大节日,美国、英国等每逢春节也会举办相关活动。[19][20]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春节第一批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把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1]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
2025年春节放假时间:1月28日(农历除夕、周二)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二)放假调休,共8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