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菜

景天科费菜属植物
1
4
费菜(Phedimus aizoon)为景天科(Crassulaceae)费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土三七、三七景天、景天三七等[1]。广泛分布于东北亚欧洲俄罗斯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乌拉尔至蒙古、日本朝鲜。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地区[2][1]。费菜为阳性植物,稍耐阴,耐寒,耐干旱瘠薄,在山坡岩石上和荒地上均能旺盛生长。[3]生长适温15-20℃,在砂质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上生长最佳,费菜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林间、灌木丛、河岸和阴湿草丛中。[1][2]
费菜块根胡萝卜状,根状茎粗短[1]。茎自根基处簇生、直立、不分枝、较粗壮,株高20-50cm,无毛[1][4]。叶近革质,互生或近对生,长2.5-8cm,翠绿、肥厚、多汁,叶缘锯齿状,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4]。萼片5,线形,肉质,不等长,先端钝;花瓣5,黄色,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有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鳞片5,近正方形,长0.3毫米;心皮5,卵状长圆形,基部合生,腹面凸出,花柱长钻形[1][4]蓇葖果芒状排列,长7毫米;种子椭圆形,长约1毫米[1]
费菜为多年生肉质植物,耐寒耐旱,离土多日仍可成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5]。此外,费菜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可用于散瘀[yū],止血,宁心安神,解毒等症[6]

研究历史

费菜为景天科费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及全草入药,是著名的“太白七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如止血凉血、平肝宁心,用于治疗吐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症症[7][6]。费菜最早记载于明代朱橚所著的《救荒本草》,1977年版中国药典曾以其为植物来源的药材收录[7],明鲍山所著《野菜博录》对其也有收录,描述与《救荒本草》相近[2]。在东北检索表中收录了一个变型(变种)叫狭叶费菜(狭叶土三七),它的叶为狭长圆状楔形或线形,宽不及5毫米,花期在6-7月,模式标本收录在北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