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孙服

起源于1321年的服装名
质孙服,是蒙元时代大汗颁赐的统一颜色的礼服[1]又称“只孙衣”“质孙袄”,即蒙语jisun,意为颜色,或按其面料称为“纳石失衣”,即用繁复华丽的同色面料缝制的服装。[2]汉语译作一色衣、一色服,明朝称曳撒、一撒。[1]
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褶[jiǎn],再将红紫丝线横在腰际,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服原为戎服,便于骑射,因其轻便实用,华丽美观,后演变为元朝内廷大宴时的官服。上至天子、大臣,下至普通乐工、卫士都可以穿着质孙服。这种礼服按身份地位、依据精粗之别,严分等级。天子质孙冬服十一等,夏服十五等,其他百官的质孙服则夏服有十四款定色、冬服分九等定色。[1]质孙服的材质选用织金锦,也称“纳矢石”,是元朝统治者特别偏爱的织造工艺,将金线融入花纹的制作中,使服饰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民间不允许制作质孙服,官府制作的质孙服也不允许流入民间。[3]
质孙服款式分为直身袍和断腰袍,直身袍一直作为蒙古族主要的服装款式沿用至今,而断腰袍(又分为辫线袍、腰线袍两类)却伴随蒙古族文化影响的深远而得以进入汉人的服饰体系。[2]明朝时期,质孙服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开创其他形式,还赐予了新的名称,如:麒麟服、飞鱼服[1]

简介

质孙服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赐质孙服,多以显示对臣僚的宠爱,受赐者往往以此 为荣。按照参加质孙宴的人的地位不同,质孙服的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 有“细摺”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放摆结构的直身袍;另一类是在质孙宴上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