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存
曾庆存,1935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本科毕业后被选派留学前苏联,进入原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4年发表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1978年由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79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担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2016年获得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曾庆存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计算数学、大气遥感理论以及自然控制论等方面研究。
编辑摘要人物经历/曾庆存 编辑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于广东阳江市江城区岗列玉沙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哥哥曾庆丰是地质学家。
1952年9月,从广东两阳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由于当时新中国亟需气象科学人才,他服务国家需求,选择了物理系气象学专业。
1956年7月,本科毕业。同年11月,被选派留学前苏联,进入原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气象学专家基别尔。
1961年3月,毕业获得原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的政治气氛出现了一丝松动的迹象,5位知名的留美华人科学家回国访问,曾庆存受邀参加了座谈。
1974年,发表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8年,由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而且还成为国家给知识分子发津贴的第一批受益者,拿的50块钱是当时的最高标准。
1979年12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是“文革”后中国第一批劳模。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至1982年4月)。
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1993年)。
1985年,担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
1990年,兼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1990年,参加世界气候大会,发现世界性气候问题研究水平很高,于是他就给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写信,最后也有关领导批复了,还立了项,但经费却到了别人手里。后来,还是在科委工作的钱其琛的女儿为他筹来了10万块钱搞这个项目,也正是这笔不起眼的钱,使得对中国气候变暖的预测结果被收入了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里。
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2000年)。同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6年6月,获得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主要成就/曾庆存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曾庆存在其博士论文中,他在国际上第一个用原始方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其首创的“半隐式差分法”至今仍是天气和气候数值模式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成为当代超级计算的主流算法之一。首创半隐士差分法,提出最早的成功积分原始方程的方法,创立严格保持能量守恒从而完全克服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的差分格式,广泛应用;建立了严谨的地转适应过程理论;解决地球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最佳信息层理论以合理地选择遥感通道;他和他的研究集体设计的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亚洲季风雨带的推移、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流系(如南海暖流等),成功地用作中国跨季度旱涝预测;还成功地用数值方法模拟河湖沉积和三角洲发育过程。[2]
•学术专著
截至2017年,曾庆存出版个人著专著二部、合著多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1957 | 《中央气象局气象论文集》 | 谢义炳,曾庆存撰 | 中央气象局 |
1974.02 | 《大气红外遥测原理》 | 曾庆存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12 | 《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 第1卷》 | 曾庆存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2.02 | 《海洋环流研讨会论文选集》 | 曾庆存,袁重光,等主编 | 北京:海洋出版社 |
1996.09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四次大会论文集 CSIAM'96》 | 曾庆存,李大潜主编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8.07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五次大会论文集 CSIAM'98》 | 曾庆存等主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9.11 | 《可问天机 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 | 曾庆存,郭裕福主编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11 | 《气候系统的动力理论、模型和预测研究》 | 曾庆存,丑纪范等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6.08 | 《千里黄云 东亚沙尘暴研究》 | 曾庆存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12 | 《IAP九层大气环流模式》 | 张铭,左瑞亭,曾庆存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5.01 | 《大气运动的波包动力学 卢佩生文选》 | 曾庆存,曾晓东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发表论文
时间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2014 |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sage of Strong Typhoon Hagupit |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
2014 | Classifying Asian dust aerosols and their columnar optical properties using fuzzy clustering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
2013 |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 |
2013 | Sensitivity of Simulated Climate to Two Atmospheric models: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ry Models and Moist Models |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2011 | Characteristics of gusty wind disturbances and turbulent fluctuations in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behind cold fronts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
2010 | Gustiness and coherent structure of strong winds and their role in dust emission and entrainment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截至2005年,曾庆存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1978年 | 旋转大气中运动的适应过程问题的研究 | 科学大会奖 |
1978年 | 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 | 科学大会奖 |
1978年 | 红外大气遥测原理 | 科学大会奖 |
1988年 | 旋转大气中运动的适应过程问题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8年 | 大气中扰动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基流的相互作用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89年 | 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90年 | 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和基本气候数值模拟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98年 | 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数值模拟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05年 | 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 红外大气遥测原理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部分) |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曾庆存已经培养出硕士生10多名,和博士生50多名,其中指导的博生生王会军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1980年 | 全国劳动模范 |
1989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95年 |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2014年 | 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
2016年 | 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
个人生活/曾庆存 编辑
曾庆存喉咙动过两次手术,说起话来并不像以前那样顺畅,但身体的不适并没能消减他对科研的热情,他喜欢诗歌,希望有一天,能出版一个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书,用诗歌的方式来介绍大气。
社会任职/曾庆存 编辑
时间 | 担任职务 |
1983年-198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7年-1992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1992年-1997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1998年-200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3年-200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5年-2000年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
1996年-2001年 | 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 |
1998年-2002年 |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
1998年-2006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2000年- | 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
2001年- | 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
2003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学顾问 |
国际气候和环境科学中心主任 |
人物评价/曾庆存 编辑
曾庆存是中国最早从事气象遥感卫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第一次把大气遥感问题发展成系统理论,他所提出的“最佳信息层”理论,为卫星遥感通道的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
曾庆存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气象科学家,还是一位推动中国科研发展的杰出领导者。如今耄耋之年的曾庆存院士,依然保持着对科研、对科普、对人才培养的热情,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推动中国气象科学事业不断开拓前行,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多贡献一份力量。(新华网评)[3]
人物影响/曾庆存 编辑
1996年,曾庆存将他所获得的“何林何利科学奖金”港币10万元捐赠给他们兄弟的母校——阳江市第一中学和广东两阳中学,设立“明耀庆丰奖学金”以纪念他的父兄,目的在于奖励母校的学生努力读书,为祖国学习成才。[4]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