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战争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
理论背景
早在1878 年7月,布拉肯布里(C.B.Brackenbury)上校在《十九世纪评论》杂志上发表《装甲的野战炮兵》了一篇撰稿的文章,他基于普拉弗里会战的经验,认为当炮兵处于近距离最大杀伤效力时,其自身也处于步兵火力的射程内。因此布拉肯布里提议用轻薄的装甲保护炮手,使步兵的轻火力失效,而炮兵则能达到最大杀伤效果且不需为安全担心。后来被称作坦克的现代战车是防护、火力、运动三位一体的结合,布拉肯布里的建议缺少运动这一的因素,但已将防护和火力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战车观念的最初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堑壕和铁丝网加上步枪和机枪便可组成难以突破的防线。火炮密集轰击固然可使防线出现缺口,但向纵深发展突破、扩张最初的战果几乎不可能。面对这一战场僵局,大战刚开始不久,英国的斯温顿(F.D.Suinton)上校,法国的埃蒂安纳将军认为:虽然个别的士兵是无法装甲的,但他可以象水手一样,用装甲车辆来运载。这种车辆须作越野行动,所以应使用履带,而不是车轮(其中最具远见卓识的,要算对使用履带的强调,几十年后,德军在莫斯科会战的失败,根据利德尔·哈特的看法,德国装甲部队严重缺乏履带式坦克是个重要原因)。这种战车使士兵在动态中得到保护,并能在静态中战斗,实际上是把海军装甲战舰作战原理移植到了陆地上。由于加入了运动这一重要因素,他们的思考遂成为现代战车观念诞生的标志。 1914年10月20日,斯温顿上校从法国前线回到伦敦,向帝国防御委员会的汉基上校汇报了战场僵持的特点后建议,以美国人霍尔特发明的履带式拖拉机为参考,制造一种能够避弹和越过堑壕的战车,车上装有能毁灭机枪的小型速射炮。汉基大为欣赏,俩人作了进一步讨论之后,分别向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和陆军部提出这项建议,均被拒绝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