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学名:Citrus maxima (Burm.) Merr.),又名文旦、大麦柑,系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 Linn.)常绿果树[2][3]。 柚树为高大乔木,枝条粗壮,具针刺,幼枝密被茸毛。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宽大肥厚,叶柄具宽大叶翼。花为总状花序,亦有单生的;萼杯状,上被柔毛,绿黄色,5裂,分裂较浅;花瓣4-5片,白色,肥大,为柑橘类中最大,开放后顶端向外反卷。果实扁圆形、圆形或梨形,具芳香,果皮黄色,果面油胞大,明显凸出;果皮厚,不易剥离;果肉有灰白、粉红、红色等颜色,汁胞长大,风味甜酸,也有酸中稍带苦味。种子多,50-150粒,最多达185粒,楔形或马齿状,表面多棱纹,色白而微黄,子叶白色、单胚[2][4]。花期为3-4月,果实成熟期为8-11月[5][6][7]。 柚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生性喜暖畏寒,适宜种植在表土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冲积壤土或疏松红壤土。柚栽培历史悠久,在中 国栽培可追溯到4000年前[2][4]。柚口感清爽酸甜,营养丰富,并且其加工的副产品也很多[8][9][10][11][12]。 历史来源
关于柚的起源中 心有一些争议,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柚起源中心为东南亚,另一种观点认为柚的起源中心为中国南方,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柚的起源中心为印度东北部[13][14][15][16]。但根据柚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地理分布和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综合分析,柚的人工栽培起源于中国[17]。中国许多古籍都有对柚的记载。根据《夏书·禹贡》的记载,中国4000多年以前,就已有柚的栽培;《吕氏春秋》有“果之美者,云梦之柚”的记载。再从《广志》《裴深渊广州记》《本草纲 目》中柚的记载,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柚大约是宋代才由广东传往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900年前传入地中海沿岸,再传入南美洲和美国[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