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斗科栗属乔木阔叶树
1
4
栗(拉丁学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又名板栗、栗子毛栗油栗,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乔木阔叶树[4]栗原产于中国、朝鲜;在中国野生分布在秦岭南麓、云贵高原大别山地区[5],在世界上,栗主要栽培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在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大面积种植[2];在中国,除青海海南、新疆、宁夏等少数省区外,广泛栽培于中国的南北各省区;一般仅见栽培于平地至海拔2800米山地上[6]
栗的根系发达,实生成龄树可高达15米,无明显的中央主干[4],小枝呈灰褐色,被灰色绒毛;托叶呈长圆形,被稀疏的长毛及鳞腺[1][6];叶为单叶[4],呈椭圆至长圆形,叶柄长为1~2厘米[6];雌雄异花同株,异花授粉[4],每朵雄花具花被5~6片,中间有10~12个黄色雄蕊[4][6]雌花呈小球苞状[7]坚果高为1.5~3厘米,宽为1.8~3.5厘米;花期为4~6月,果期为8~10月[6]
栗可以被生食、炒食、煮食或烹调做菜,也可以作为副食来替代主食,有“木本粮食”之称[7]。另外,栗果实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等,具有营养价值[8][4]。在生态保护方面,栗在山区上种植可防止水土流失。木材可以用做枕木和农具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4]。在药用方面上,栗的果实主要被用来治疗益气和厚肠胃等,根皮可以用来治疗丹毒,花可以用来治疗颈淋巴结结核[9][10]

栽培历史

在中国,栗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距今9000年的河南裴李岗、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以及西安半坡村的原始社会村落的遗址中均遗存有栗果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大渡河中游北岸汉源县富林镇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遗址内发现了栗的化石。枣阳九连墩楚墓内也发现了碳化的栗。南京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3600年前用来冶炼和烧制陶器的栗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