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科

蕨类植物下的一个科
[suō][luó](学名:Cyatheaceae),起源于侏罗纪时期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2],目前,主流的桫椤科分类主要下设四属[4]约 600 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局部地区[2],如日本缅甸巴西尼泊尔越南秘鲁等国[5][6];在中国有2属,14种2变种[7],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地[2][3]。桫椤科植物生存环境特殊,多是分布在地貌地形复杂、气候湿润的山地和森林沟谷的原始生境中[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适应较高的湿度和遮阴性[8][2]
桫椤科植物为陆生蕨类植物,通常为树状,乔木状或灌木状,茎粗壮,圆柱形,高耸,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数种类仅具短而平卧的根状茎),叶柄基部宿存,在一定时期后脱落。叶大型,多数,族生于茎干顶端,成对称的树冠;叶片大多数呈现2-3回羽状[9]。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周壁,外壁表面光滑。原叶体成熟时为心脏形,具有鳞片状的毛,较老时可见到明显的中脉[7][10]
桫椤科植物是蕨类植物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科[6];其不定根可制作精美工艺品[6][8];也是研究古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物种形成和地理分布的理想材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6]。其部分种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的茎干部分在中药里被称为龙骨风,有驱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等功效[2]。由于桫椤科植物存在遗传生殖、自然更新、人为干扰等威胁,面临着生境破碎化和种群数量锐减的问题,桫椤科植物俨然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除小黑桫椤A.metteniana)和粗齿桫椤A.denticulata)外全科列入国家二级保护[8];桫椤科全部种类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12]

物种起源

桫椤科植物起源十分古老[11],是存活于第四纪冰川“避难所”而遗留至今的古老的孑遗植物,是植物中的“活化石[13][14],具有高大、 直立的树状茎,因此被称为树蕨[15]。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约1.8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同时通过分子年代测定结合化石证据表明,大多数现代桫椤物种出现在中新世或上新世[16]。孢子化石的证据表明,桫椤科植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大洋洲的侏罗纪晚期。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桫椤科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多种桫椤科的近缘种,与苏铁Cycas revolut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银杏(Ginkgo biloba)等裸子植物构成大片森林,遍布世界[17][15]。随后桫椤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但由于古生代末期气候干热、加上第四纪冰川 运动,桫椤植物受到极大破坏,现存的天然桫椤植物群落极为罕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