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

浙江省松阳县樟溪乡辖村
樟村位于樟溪乡政府驻地东南0.7公里处。此村附近原来樟树多多,樟荫匝地,故取樟起名樟村。民国二十三年为樟溪乡公所驻地。村中有141户,532人,李姓居多,还有周、卢、吴、叶等姓。据村中李姓、卢姓吴姓宗谱载:李标昌一支祖籍福建永定湖坑,清康熙年间迁居樟村;卢增友一支祖籍福建永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经商樟村而居,其弟卢友朝后随兄居于此;吴朝养一支祖籍江西石城,清康熙初年携四子迁居樟村、岗头坑。

历史沿革

樟村一带现在还保存着祖传下来的古老的“居家拳”、“南拳”,活跃着一支拥有50余人的民间拳术表演队。据村中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中还保存着一把重93公斤、长1.9米的大刀,平时搬运需要两个壮汉。出现了廖永达、周金厚等著名拳师。廖永达80多岁时曾回忆,他年轻时玩大刀无人能及,在一次表演时,他站在凳子上,将93公斤重的大刀玩得跟扁担一般,自此名声大振。廖永达说,舞大刀主要有四个动作:开四门、盘腰、大背花和手托双花,厉害得人能站在3张板凳搭的台上将刀舞得滴水不漏。村里的长者告诉大家,原先的拳术队一是为了健身强体,二是为了自卫,防止土匪强盗的抢掠。如今樟村这支民间拳术队,一方面满足村民自娱自乐健身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樟村东南面有个称“大坟前”的地方,原是一片古樟群落。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说的是大坟前坟主的后裔认为此地太湿,想给先祖撮骨迁移,谁料动工后刚挖开墓穴,只见洞内全是虾兵鳖将,还有两只鸽子,跃跃欲飞,苗[yìn]裔孙们认为这是个瑞祥好兆,是极好的风水宝地,便拦住洞口,同时立马派人回家取来糯饭封住墓门,恢复祖坟原样。后来此地果真荫了一批人才,传颂着“樟村两根大樟树,三件长握袖(长衫)”的谚语。三件长握袖指:兰琛,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生,曾在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供职,后由省下派任松阳遂昌宣平三县监察员;吴宝,当地大财主;周强,国民党樟村乡乡长。两根大樟树指:钟松,抗战时第十三编练司令官及西安警备司令;李秀,1924年与钟松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任上尉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转战湘、鄂,参加汀泗桥战斗,战绩突出。抗战期间,历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上校参谋长,保安一团、六团上校团长,第一纵队少将参谋长、金华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诸暨县县长。任诸暨县长期间,为人耿直,与三位地下党乡长,金肖支队常有联系。抗战胜利后,任杭州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南京中央军校少将附员、七十四师少将附员等职。如今大坟前仅留的两棵古樟,人们传说钟松、李秀是它的化身,或是墓中两只鸽子的化身。樟村出大名人、大拳师,在全樟溪乡颇具名声。旧时有人问:“你何方人士?”被问者明明不是樟村人,却也炫耀地回答:“家住樟村”,令人刮目。因此,古市一带有过了筏铺便都是樟村之说。可见当时樟村面之广,村之大,名之远。

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