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抖音百科
歌剧(Opera)是综合音乐(声乐和器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蹈和芭蕾)、美术(舞台美术)等的艺术,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有念白和朗诵。[1] 歌剧中声乐部分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念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兼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连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地发展的统一结构。[1] 16世纪末,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卡玛瑞塔学院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1597年,贝利创作歌剧《达芙妮》,但因没有完整的乐谱流传下来未得公认。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最早歌剧是《尤丽狄西》,由奥塔维奥·里努契尼撰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分别作曲,并于1600年首演,以庆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马丽·德·美第奇的婚礼,成为标志性事件,代表着歌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获得了官方认可。[3]到19世纪,西洋歌剧呈现出多线条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歌剧应运而生,如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等。19世纪的歌剧在欧洲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总的看来存在着三条主要线索,分别发生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期间出现的著名作品如莫扎特的《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的《卡门》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等。[1]中国歌剧萌芽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4] 西方歌剧的产生背景与西方哲学、宗教、建筑艺术、舞蹈、诗歌、美术、文学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剧艺术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各个不同时期的歌剧反映出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门类对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作曲家运用这一形式对社会、人生、历史及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和思考。[5]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