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是指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而导致的可用淡水短缺现象[1]。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例如,珠江三角洲虽然水量充沛,但由于河道水体污染和咸潮的影响,清洁水源供应不足,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水质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经济性缺水密切相关。资源性缺水可能导致水质性缺水的加剧,而经济性缺水则是水质性缺水的重要原因。如果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从而改善水质[3]

定义

水质性缺水指的是即使拥有充足的水资源,但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使得水质恶化无法使用而出现的缺水情况。全球多个人口稠密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北非的部分国家,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分布

在中国,水质性缺水的情况尤为突出。作为资源性缺水国家,中国的水资源长期受到忽视和过度开发,导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1997年,中国污废水排放量高达41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占比超过一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多数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据统计,1999年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有63.8%的水质为IV类到劣V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