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体制时期。浮动汇率制给全世界的贸易、投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经历了频繁而剧烈的动荡,呈现大起大落之势。从那以后,世界上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汇率制度而提出了许多汇制改革举措,“汇率目标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之一。
基本资料
最早提出“汇率目标区”这一汇制改革举措的是荷兰财政大臣杜森贝里(Duilsenbery)。他在1976年曾提出过建立欧洲共同体六国货币汇价变动的目标区计划。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和伯格斯坦(Bergsen)共同又提出了详细的汇率目标区设想及行动计划。1987年2月,七国集团中的六国财长在巴黎会议上将汇率目标区思想写入会后发表的《卢浮宫协议》。1991年克鲁格曼基(Krugman)于1985年威廉姆森始倡的汇率目标区方案,创立了汇率目标区的第一个规范理论模型一克鲁格曼的基本目标区理论及模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并引起了学术界对汇率目标区问题的浓厚兴趣。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用在世界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工业国家的货币来建立一个汇率目标区,在这个“区”内有一个中心汇率(基本汇率),并在中心汇率附近确定一个汇率波动的范围,实际汇率对中心汇率的偏离幅度要确定下来,有关国家正力求使汇率的变动不超过这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