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比丘

阿弥陀佛出家修行菩萨道时名字
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菩萨。法藏梵语昙摩迦留(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角色背景

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后他决定潜心悟道,并放弃了王位,出家为僧,法号即法藏比丘。

角色经历

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他感到众生的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来自内心世界的苦是因为众生的贪欲恶欲所致,来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秽土”。再说还有轮回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该多好呀,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心里没有任何贪欲恶欲,众生的心灵就像泉水一样纯洁。这样每个人的内心就会没有痛苦。痛苦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内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既我们的生存环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环境上在有一个没有四季、寒暑、阴雨的变化,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心地清净平等,也没有轮回的世界,众生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该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