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又译《安吉阿尔-伊斯克利西条约》。1833年俄国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的机会,迫使土耳其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831年11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土耳其无力抵抗埃及的进攻,向欧洲列强求援,英、法等国未予支持。俄国为增强对土耳其的政治影响,维护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立即表示愿意提供援助。1833年2~4月,沙俄先后派遣3支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两岸登陆,宣称埃及不撤军,俄国舰队就不退出海峡。这一行动使英、法等国极为恐慌,它们两次调解土、埃冲突,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同埃及在5月4日签订了《屈塔希亚和约》,结束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迫使俄国舰队撤离海峡地区。沙俄由于没有达到在海峡地区扩张的目的,于1833年7月8日撤军前,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即《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内容

条约的公开条款规定:俄、土两国将永远保持和平、友好与同盟,在有关双方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两国将采取一致态度,并彼此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支持;确认1829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和俄、土间的其他条约与协定;在土耳其需要的时候,俄国将派出必要数量的军队以供调度。条约有效期 8年。作为交换条件,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承担根据俄国的要求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义务,即不得以任何借口允许任何一艘外国军舰出入该海峡。条约巩固了俄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地区已经取得的权益,特别是保证了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安全,招致英、法两国的反对和两国舰队在土耳其沿岸的军事示威。

背景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