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钰

中国抗日英烈
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四川蒲江县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1]
李家钰于1892年出生在四川蒲江县,先后在蒲江高等小学堂、四川陆军小学堂、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学习。毕业后被分送至川军刘存厚部任见习军官。李家钰在刘存厚响应“反袁护国”的战役中取得战功,升为营长。至1924年升任为第一师师长。1925年,李家钰在杨森发动的“统一(四川)之战”中跟随邓锡候参与“倒杨”[a],攻占多个防区。在此后的军阀混战中,李家钰不断发展其军事实力。1927年,李家钰接任四川边防总司令一职。1932年-1933年,李家钰参与刘湘与刘文辉之间的“二刘之战[b],李家钰依附刘湘率部进攻刘文辉的防区,取得胜利。1933年10月,李家钰率部三万余人前往营山蓬安等地围剿红军。其部在与红军的多次交战中败退,[1]伤亡逃散官兵约6500人。[2]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家钰率第47军第104、179两师出川抗日。李部抵达山西后布防晋东各镇,李家钰率军直机关守备长治。1938年2月,日军对长治发起进攻。守城官兵与日军搏斗两昼夜后李军弹尽粮绝,长治失守,官兵伤亡共千余人。长治战后,李家钰军调移至平陆,守备卫茅津渡、太阳渡以牵制日军南渡黄河。李家钰在山西抗战期间,与中共军队友好相处、协同作战。在国民党掀起的多次“反共”高潮中保持中立态度,坚持认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抗日就对”。同时十分注意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严禁部队扰民。在日军占领华北大部、封锁黄河北岸渡口后,李家钰部移防河南渑池新安一带。1944年3月,新乡开封一带聚集大批日军。当日军逼近新安时,战区长官蒋鼎文洛宁撤退,李家钰部也随之撤退。5月21日,李家钰得知第39集团军高树勋部被日军追击后,决定前往阻击日军以掩护友军。李家钰率部行至陕县秦家坡时遭遇日军伏击,战斗中李家钰中弹身亡,终年五十三岁。
1944年6月22日,国民政府追封李家钰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其灵柩安葬于成都市的墓园内。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其墓园。[1]李克熙对父亲李家钰的评价是:“先父是一个旧军人。在旧社会经历了曲曲折折的道路,最终选择了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而为国捐躯的道路。实践了他“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遗言。”[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