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英文名:Pastoral Nomads),[2]是指那些打破了原始的领地原则,逐水草而迁徙、居无定所,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5]其发源地除了蒙古高原以外,还包括中国古代东北、黄河上游甘肃青海、河西走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域等部分地区。[3] 在新石器时期,从事狩猎文化的部分民族走向草原,以逐水草而迁徙的方式从事游牧生活,由此产生了游牧民族。[4]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分布于阿尔泰山以西的西徐亚人,也被称为斯基泰人。[6]而中国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族、柔然、女真、蒙古等民族。战国后期,匈奴兴起,秦末汉初,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奴隶制政权。唐宋时期,北方草原上契丹崛起。唐末,契丹在中国蒙古高原建立起契丹国,后改为辽,与北宋对峙。在辽统治期间,女真族在中国的东北崛起并起兵反辽。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国。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金帐、伊利四大汗国,又击败了金国与南宋,建立了元朝。[7]明朝建立后,蒙古统治阶级退居草原重返游牧生活。清朝时,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汇也更加紧密。[8] 游牧民族划定季节牧场,牧民的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只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逐水草到其他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9]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以建立政权机构为标志的政治文明史已达2300余年。中国游牧民族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中国古代疆域、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均作出了贡献。[10] 定义
游牧民族,是指那些打破了原始的领地原则,逐水草而迁徙,居无定所的民 族。[5]对中国而言,游牧民族主要是指历史上北方草原地带逐水草而徙、居无定所、以畜牧业为生的草原民族。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游牧民族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主要从事或从事过畜牧业生产的古代和现代民族,以及与游牧民族起源有关的一些游猎民族、农牧兼营民族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