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君主
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清代从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这里包括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1、努尔哈赤(天命);2、皇太极(天聪);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 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 清朝君主 | 英文名: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
类型: 是指清代的皇帝 | 身份: 皇帝 | |
民族: 满族 | 姓氏: 爱新觉罗氏 |
君主列表 /清朝君主 编辑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皇陵 |
清太宗 |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 皇太极 |
1626年—1643年
(在位17年)
|
崇德 | 昭陵 |
清世祖
|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
章皇帝
|
福临
|
1644年~1661年
(在位18年)
|
顺治
|
孝陵
|
清圣祖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
仁皇帝
|
玄烨
|
1661年~1722年
(在位61年)
|
康熙
|
景陵
|
清世宗
|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
宪皇帝
|
胤禛
|
1722年~1735年
(在位13年)
|
雍正
|
泰陵
|
清高宗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
纯皇帝
|
弘历
|
1736年~1796年
(在位60年)
|
乾隆
|
裕陵
|
清仁宗
|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
睿皇帝
|
颙琰
|
1796年~1820年
(在位25年)
|
嘉庆
|
昌陵
|
清宣宗
|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
成皇帝
|
旻宁
|
1820年~1850年
(在位30年)
|
道光
|
慕陵
|
清文宗
|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
显皇帝
|
奕詝
|
1850年~1861年
(在位11年)
|
咸丰
|
定陵
|
清穆宗
|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
毅皇帝
|
载淳
|
1861年~1875年
(在位13年)
|
同治
|
惠陵
|
清德宗
|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
景皇帝
|
载湉
|
1875年~1908年
(在位34年)
|
光绪
|
崇陵
|
清恭宗 |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
愍皇帝
|
溥仪
|
1909年~1912年
(在位3年)
|
宣统
|
献陵
|
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为清太祖第十四子,和硕睿亲王,死后顺治皇帝追尊其为皇帝,旋因罪追夺其本人及其妻子敬孝义皇后、生母孝烈武皇后的尊号,开除宗籍,开棺戮尸,捣毁陵墓。后,乾隆皇帝为其平反,追复为睿忠亲王,恢复宗籍,修缮陵墓,封其后人为王,世袭罔替。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乾隆六十年腊月让位于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次年改元嘉庆。但太上皇掌握实权直至嘉庆四年驾崩,期间皇宫和宗室内部仍使用“乾隆”年号,称“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而外朝和民间使用“嘉庆元年”至“四年”。
咸丰十一年,清文宗驾崩,太子载淳即位,顾命八大臣拟定次年年号为“祺祥”。未几,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等发动“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罢黜顾命八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改元“同治”,“祺祥”年号从未使用。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一度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为同治皇帝之嗣子,欲令光绪皇帝于次年禅位,改元“保庆”,是为“乙亥建储”,后因各国公使反对而作罢。
宣统三年,隆裕太后迫于辛亥革命的压力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宣告终结。但根据清政府之前与中华民国政府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前清皇室仍可保持原有尊号和待遇,中华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居住于紫禁城,成为民国境内的“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中华民国六年,军阀张勋拥立逊帝短暂复辟,称“大清宣统九年”,史称“张勋复辟”。中华民国十三年(逊清宣统十六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总统曹锟,并将逊帝及其家眷赶出紫禁城,溥仪皇帝称号被彻底废除。后,溥仪携家眷潜逃至天津日租界的张园、静园,宣告“复号还宫”,与部分遗老遗少谋划“复辟”,小范围内仍被称为“皇帝”,史称“后逊清小朝廷”,大清国号和宣统年号被前清遗老遗少一直使用至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清逊帝成为“满洲国”执政。1967年,溥仪以共和国平民身份驾崩。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