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裂白蒿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长,侧根多;根状茎常匍地延伸。茎单生或少数,高25-60厘米,具细纵棱;上部分枝长2-3(-5)厘米,下部枝长8-15(-20)厘米;茎、枝初时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绒毛,后茎下部毛渐脱落,上部毛稍稀疏。叶纸质,上面绿色,疏被灰白色短柔毛及白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厚绒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长3-4(-4.5)厘米,宽3-4厘米。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 狭裂白蒿 | 别名: 白蒿(甘肃),“康拉巴”(青海藏语与土族语名)" | |
拉丁学名: Artemisia kanashiroi | 界: 植物界 | |
族: 春黄菊族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 亚纲: 菊亚纲(Asteridae) | |
目: 菊目(Asterales) | 科: 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菊亚纲最大的1科。 | |
亚科: 管状花亚科 | 属: 蒿属(Artemisia) | |
亚属: 蒿亚属 Subgen. Artiemisia | 种: 狭裂白蒿 | |
命名者及年代: Kitam. | 分布区域: 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山西 | |
亚族: 菊亚族 Chrysantheminae |
形态特征/狭裂白蒿 编辑
植株:
多年生草本。
根茎:
主根细长,侧根多;根状茎常匍地延伸。
茎单生或少数,高25-60厘米,具细纵棱;上部分枝长2-3(-5)厘米,下部枝长8-15(-20)厘米;茎、枝初时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绒毛,后茎下部毛渐脱落,上部毛稍稀疏。
叶:
叶纸质,上面绿色,疏被灰白色短柔毛及白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厚绒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长3-4(-4.5)厘米,宽3-4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3-8毫米,第二回为深裂或全裂,每侧具小裂片1-2枚,小裂片狭线形或线形,长0.3-1厘米,宽1-2.5毫米,先端钝尖,叶柄长3-4厘米;中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长、宽3-4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1-)2-3枚,裂片线形或狭线形,稀为线状披针形,长1-2(-4)厘米,宽1-2(-4)毫米,先端尖,边常外卷,叶柄长0.5-3厘米;上部叶3-5全裂,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线形或狭线形。
花果:
头状花序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2.5(-3)毫米,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短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略狭而长的圆锥花序或为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 层,外层略短小,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长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厚绒毛,边狭膜质,内层总苞片卵形,背面毛略少,边宽膜质;雌花3-6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6-1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具睫毛。
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狭裂白蒿 编辑
生长于海拔2 300米以下地区的田边、路旁、山坡等处。
分布范围/狭裂白蒿 编辑
产自内蒙古(南部)、河北(西部)、山西、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及青海(固原)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山西太原。
主要价值/狭裂白蒿 编辑
【藏药】
普日芒嘎保:全草治疗虫病,收敛皮肤湿疹外渗之黄水《中国藏药》。
普尔蒙嘎尔波:全草治疗虫病,收敛皮肤湿疹外渗的黄水;烧灰治诸脉症,肺病《民族药志三》。
名称/狭裂白蒿 编辑
狭裂白蒿(植物研究)白蒿(甘肃),“康拉巴”(青海藏语与土族语名)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