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是“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的同义词。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类别: 博物馆 | 所在地: 北京市东城区 | |
主要景点: 2.5万年前遗址地块 | 建造时期: 2001年12月28日 | |
开放时间: 10:00—16:30 | 票价: 10元 | |
建筑面积: 300多平方米 |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
遗址概述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座落在北京东方广场地下发掘出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再现2万5千年前斑鹿跳跃、鸵鸟欢腾、望山听水、狩猎生息景象,展示“北京人”狩猎、烧火、制造工具的痕迹。在博物馆3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将陈列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参与展陈的还将有原始牛、斑鹿、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多年前人类制成的骨铲、骨片等工具。 参观者还能从这里看到更新世晚期人类用火的遗物和遗迹。展览将配以大量的图表和照片,在壁画、雕塑的映衬下生动地展示出2万5千年前古人类在今天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展馆还精心为小参观者准备了电脑触摸屏等动手型的参观项目。这一遗址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之后,在北京地区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遗址距地表12米,有两层灰褐色古文化层。在约2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在遗址土层中保留了远古人类点篝火后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层等,以及富含骨片的遗址。此处的石制品、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均保持出土时的原貌。2001年12月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最重要的展品是一块约50平方米的2.5万年前的遗址地块,其中蕴藏着古人类的用火遗迹和烧石、烧骨、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同时展陈的还有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等物件,原始牛、斑鹿、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余年前古人类制成的骨铲和骨片。展厅中的人造沙盘、挂画及雕塑展示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在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
馆内展示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博物馆内,以50平方米的遗址地块为中心,四周陈设了大量的展品和图片,其中包括石砧、石锤、骨铲、骨片等2000多件2.5万年前的骨制品和石制品,以及原始牛、蒙古草兔、斑鹿、安氏鸵鸟等动物骨骼化石,遗址地块的东西两面墙上的大型壁画最为抢眼,这两幅壁画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真实再现了2.5万年前古人类狩猎、制作工具、烧烤食物的生活场景。
距今2.5万年前的王府井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北京城区含文化遗物最丰富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专家认为它与几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文化和山顶洞人文化极有可能一脉相承。1996年12月28日被北京大学学生岳升阳发现,抢救性发掘之后,东方广场有限公司和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筹备了博物馆的展览。
遗址发掘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根据发掘考证,在25000年前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地区还是一片河谷,北京地区的古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这个博物馆将尽量按照原貌陈列在原址发现的石砧、石锤、石核、石刀,还有骨制的铲、刀等工具,在这里还陈列有更生纪晚期人类用火的遗物、遗迹和原始牛、鹿、驼鸟的骨胳。展览配有大量的照片、雕塑和现代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25000年前人类在今天的王府井地区生活、狩猎、制造工具的场景。
新馆开放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96年东方广场施工中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2.5万年。本遗址距地表12米,有两层灰褐色古文化层,表明古人类曾在王府井地区生活、栖息。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标志着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这是我们中国人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在约2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遗物。在遗址土层中保留了远古人类点
篝火后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层等,以及富含骨片的遗址。这里的石制品、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均保持出土时的原貌。据遗址挖掘资料记录:5年前的现在,东方广场还是一个大工地,土堆中隐约露出的碎骨片和石片引起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岳升阳的注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超荣先生闻讯到工地实地考察,初步判断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迹。而后,贾兰坡、侯仁之、刘东生院士,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吕遵谔和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领导纷纷到发掘现场指导、视察。东方广场有限公司和东城区政府决定共同投资,在此兴建博物馆。
东方广场建设工程因此暂停,1997年的前8个月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东城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手对这一遗迹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历史价值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遥想篝火
北京自金代以来,建都历史已达七百多年,在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又是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1996年12月,正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岳升阳来到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的施工现场,地层中一条黑色炭迹引起他的注意。随后在其周围,他挖掘到了动物碎骨和被人类击打过的碎片。经考古专家鉴定,该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5万年。
遗址发现5周年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兴建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馆中遗址块为距地面12米的土层,上面保留了远古人类点燃篝火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岩等,还有远古人类宰杀和肢解动物的地点——富含骨片的遗址探方。这里的石制品、骨制品以及用火遗迹都保持出土时的原貌,2000余件文物不仅填补了平原地区没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也是研究古人类工具制作、生活方式、生存能力的珍贵资料。通过它,看到当时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也能遥想出篝火旁边许许多多的人物和故事。[1] .
镇馆之宝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走进博物馆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约50平方米的四方地块。据讲解员介绍,这就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府井古人类2.5万年前生活的遗址地层,这块遗址距地表12米。当时在东方广场施工现场,考古人员发现的遗址地层约2000平方米,共两层,一层位于距地表11米处,另一层为距地表12米处。两处遗址地层都含有炭屑、石器和骨制品、骨化石,这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来过此地。现在博物馆展示给参观者的是距地表12米的遗址地层。我们看到这块遗址地层呈黄褐色,土质和我们现在的土质大致相同。不过讲解员介绍,当初这块遗址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地层并不是这种黄褐色的颜色,而是一种红颜色,这些年遗址地层暴露在空气中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颜色。[2]
赏石艺苑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编辑
二、展览时间:2010年1月-3月
三、展览地点: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四、展览面积:90平方米
五、主办单位: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支持单位: 中国观赏石协会
六、展览大纲:展览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远古篇
第三部分:历史篇
第四部分:自然篇
第五部分:宇宙篇
第六部分:结束语
自古以来,石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工具,后期便凿穴而居(石洞)或积石为屋。约7000千年红山文化时期,他们把玉石雕成饰品。商周时期,约3000年前便用石做成了乐器。到了秦代,石头的作用,大的可以修造万里长城,小的可以在阿房宫修造一个磁石之门。到了汉代玉石已经和王朝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进入大唐盛世,石不仅是由梁建筑用材,而被视为王者、贵族的赏玩之物,近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因石而成奇缘,延续至今人们更是爱石,因而形成了大众赏石文化浓重的氛围。
此次赏石艺苑•精华观赏石展是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主办,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展品来自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及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搜集全国近二十个省市地区,有的出自岩溶洞穴,有的来自野外科研考察,有的采自深山大川,有的来自雪域高原,有的出自荒漠戈壁,它们自然天成、鬼斧神工,品相之奇,种类之丰,更是采集者多年心血的结晶。
走在现代时尚的东方广场,你可曾想过脚下12米深处埋藏着2.5万年前“北京人曾经用过的东西”?自2010年1月起,如果您在王府井琳琅满目的商品堆里逛累了,不妨到东方广场地下三层换换“口味”——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中将举办“赏石艺苑”奇石展。这里不仅陈列着多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品奇石,还能领略到几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文化和山顶洞人文化一脉相承的远古景象。
这里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在约2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在遗址土层中保留了远古人类点篝火后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层等,以及富含骨片的遗址。此处的石制品、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均保持出土时的原貌。馆内陈列最重要的展品是一块约50平方米的2.5万年前的遗址地块,其中蕴藏着古人类的用火遗迹和烧石、烧骨、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同时展陈的还有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等物件,原始牛、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余年前古人类制成的骨铲和骨片。展厅中的壁画及雕塑展示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在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看后不仅浮想连篇……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铖。歌未竟,东方白。
毛主席的这首咏史绝唱,气势恢宏,境界阔大,在短短的一阙词中,几乎浓缩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通过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人类社会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描写,表达了他独特的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示。词的上阙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勾画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写人类的远古时代。风趣幽默地概括了从猿到人而及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类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希望此次“赏石艺苑”奇石展会让您的选择不虚此行。[3]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