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

文艺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现实主义(Realism)也称写实主义,[1]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2][3]词源为法语“réalisme”,[1]取“真实”之意,[2]英语中,广义的现实主义写作realism,泛指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狭义的现实主义是大写的Realism,专指1830—1890年间的现实主义文艺。[4]1855年,库尔贝发表“现实主义宣言”,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开端,1856年尚夫勒里在文学领域也正式提出“现实主义”的说法,由此传播开来。[5]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真实自然,重视细节描绘,注重典型化,[6][1]绘画上的现实主义指致力于再现事物真实表象的写实艺术,二者均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涵。[7]
作为一种创作观念,现实主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绘画及雕塑、尼德兰画家的风俗画、荷兰画派对市民生活的描绘、意大利卡拉瓦乔现实主义等。在文学领域,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实际上也贯穿文学史。近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主要在欧洲发展繁荣。绘画方面,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本土的现实主义画家,创作风格以风俗画和风景画为主,后期出现门采尔莱布尔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8]法国在1848年前后,出现主张以写生为基础,描绘真实的自然和农村景色的巴比松画派。[8]到1855年,库尔贝最早以“现实主义”自我标榜,主张以自然为师。米勒、库尔贝等画家以朴素写实的风格描摹下层劳动者的生活,[9][7]美国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旨在以不加修饰的世俗生活与平凡风景的刻画自然流露美国地方色彩[8]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代表是1870年出现的巡回画派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艺术家俄罗斯开启现实主义新篇章。[8]
文学方面,18世纪德国作家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将“现实主义”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8]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影响,欧洲社会阶级矛盾加剧,人际关系异化,启蒙理想破灭,这些都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背景。[10]法国的现实主义以司汤达1830年的《红与黑》的问世作为标志,[11]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左拉、泰纳等。1850年,巴尔扎克辞世,象征性地结束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个高潮。在19世纪后半期,则发展出了左拉的自然主义[9][12]19世纪3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10]最早涉及劳资矛盾主题,直接表现工人群众的反抗斗争,也涉及制度、法律、贫富差距、道德堕落等诸多问题。[9]在19世纪40、50年代达到繁荣,产生了如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小说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兴盛于19世纪70年代,[10]别林斯基等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进一步完善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有力促进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文学的繁荣。[9]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托尔斯泰等。[10]
中国明代中叶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形成的时期,首先体现在戏曲方面,随后出现了出现了《儒林外史》《金瓶梅》《红楼梦》等有现实主义内涵的小说。[13]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进入中国的文艺界。鲁迅、矛盾等人为当时现实主义的代表。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冯乃超蒋光慈等人提出了“革命文学”“新写实主义”“无产阶级写实主义”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左翼文学激进主义依然奉行现实主义,但文学与政治联系愈发紧密,之后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14]1978年后,现实主义文学又衍生出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15][16]
现实主义在文学上要求明确把按事物本来样子描写放在首要地位,重视典型化,在准确的基础上刻画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环境,重视真实的艺术细节以及强调观察,既有对社会和历史冷静客观的剖析,也有对现实和人不带偏见的客观“再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特点体现在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以及强调主要细节,突出重点。[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