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姜属植物
1
4
姜(拉丁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也称生姜黄姜、地辛、百辣,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栽培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缅甸、印度等国家,在中国的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2][3][4][5]
姜植株高0.5~1米。根系不发达,根数少且短,须根;地上茎直立,茎粗;根茎肥厚,多分枝,[6]带芳香,有辛辣味。叶片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淡绿色或边缘淡绿色,呈卵形;花萼管长1厘米左右;花冠黄绿色,裂片呈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呈长圆状倒卵形,带有紫色条纹以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呈卵形;雄蕊呈现暗紫色;药隔附属体钻状。果为蒴果。种子多数,黑色。秋季开花[2][3][7]
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可用作调味品、食品、饮料、化妆品香料等;嫩姜可以调剂秋淡季蔬菜的供应;姜可长期贮藏,除了周年供应,还可运销外地或出口[2][5]。药用生姜为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具有散伤寒、解诸毒、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寒热、头痛鼻塞、反胃呕吐、痰饮咳喘、泄泻[3]

栽培历史

中国自古就有姜的栽培,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从考古遗存来看,在战国时姜就被当作陪葬品,在汉墓出土的农产品中也有姜,说明在西汉时姜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从古籍史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证明了当时姜在中国四川已经是美味佳蔬;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的记载也说明了姜在中国广西已经广泛种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已经详细记载了姜的整地、播种、遮荫等;元朝王祯农书》也详细记载了姜的栽培、储藏方法和用途。明朝以前姜基本在中国南方种植,明后期逐渐引种至北方,清朝时姜已经普遍种植[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