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头鹀-快懂百科
白头鹀[wú](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体重20-43克,体长170-185毫米。属小型鸣禽,体羽似麻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区别在嘴具双色,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zī]下纹较白。虹膜暗褐;嘴角褐色,下嘴较淡;上嘴中线褐色;脚粉褐色。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区。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和中国等地。 外形特征
白头鹀雄鸟头顶中央至枕白色,前额和头顶两侧黑色或黑栗色,有时前额混杂有棕色或白色,眼先、眼周和眉纹栗色或栗红色,从嘴基经眼下到耳覆羽白色形成一块明显的白色斑。背、肩褐红色或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有的还具黄褐色羽缘,后颈沾灰色,常呈褐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棕色,羽缘沙皮黄色或黄白色。尾羽黑色,中央一对较浅淡具黄褐色羽缘,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xiá]具楔状白斑。翅上小覆羽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缘棕红色或栗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具窄的白色羽缘,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翈具棕色或红褐色羽缘。颏、喉和颈侧栗红色或栗色,胸、两胁有的标本到上腹淡栗红色或赭[zhě]色,胸部羽毛具窄的白色羽缘具暗色条纹和斑点,胸和喉之间有一半月形白斑,颈侧亦有一白斑,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具棕褐色纵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新换的秋羽头部白色几乎全被橄榄灰色或黄褐色羽缘所掩盖,上体亦具宽的橄榄灰色羽缘,遮盖住了背部的黑色纵纹,因而使头侧和背均显得较淡、较灰,腰和尾上覆羽具淡赭色羽缘。下体亦具宽的淡色羽缘,使下体显得较浅淡。 雌鸟头顶和枕淡灰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头部白色被遮盖和较少发展。眼先和眉纹土红褐色,耳羽黑色,背、肩淡红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羽干纹。颏皮黄白色,喉、颧纹、喉侧和胸土红色或栗色、具褐色斑点,胸具细的红褐色纵纹,羽缘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