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洲岛

北部湾的岛屿
1
4
浮水洲岛(越南语:Bạch Long Vĩ[3];英语:Bach Long Vi[4]),又名白龙尾岛、夜莺岛,是一个位于北部湾中部的三角形岛屿,[1]平潮时面积约2.33平方千米,退潮面积约3.05平方千米[a]。该岛西距越南、东距中国海南岛均70公里,[2]目前为越南实际管辖。[9]
浮水洲岛形态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因素形成的,这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和堆积等过程,共同塑造了岛屿的地貌。此外,侵蚀-堆积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也是岛屿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10]浮水洲岛东西长轴4.5千米,南北轴长2.1千米。该岛从海中突起,四周为悬崖峭壁,东北部为山岭,岛高58米。地势低平,岛西、南部为平坦沙质土地。[8]浮水洲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5]雨季为5月-8月,天气炎热、湿润多雨,旱季为10月至次年3月,天气寒冷、干燥、多雨。[11]
历史上,广东潮州海南儋州文昌县的渔民,一直把该浮水洲岛作为鲍鱼生产基地。每年6~8月,数百人上岛生产,采捕鲍鱼。就地加工成干品运销内地。近代中国人上岛定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也在百年以上。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夜莺岛,该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设立区级行政单位儋县人民政府浮水洲办事处,同时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中共儋县委员会浮水洲工作委员会和驻军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分区浮水洲守备大队。银行、供销社、小学、渔业生产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称。[1]2004年6月30日,中越两国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批准书,同时两国外交当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事互换了照会。[12][9]

命名

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新中国初期,官方一般叫做夜莺岛,广西广东海南的渔民和沿海居民又称浮水州岛。白龙尾岛是前法国印支殖民当局,于上世纪30年代侵略该岛时的所谓命名。越语名称汉字写做“白龙尾岐”“岐”即法语岛屿“ile”的读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