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 目的 | 拼音: mù dì | |
外文名: Purpose | 释义: 奋斗的目标 | |
近义词: 目标,企图 |
出 处: 隋唐时期的一个故事 |
读音/目的 编辑
【词目】目的
【拼音】mù dì
【英文】purpose;aim;objective;goal
【近义词】目标,企图
解释/目的 编辑
基本释义
1. 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
即将到达目的地。
2. 奋斗的目标
为什么要不断学习,目的在于完全掌握这门学科。
详细释义
想达到的境地;所追求的目标。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惟其政治之目的,则以压制暴威为大戒。”
曹禺《雷雨》第四幕:“我知道你是有目的而来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三:“十二时半到达目的地点,睡于北土塘的一座极简陋的小学校里。”
巴金 《寒夜》七:“他无目的地走过三条街,差一点被一辆飞跑下坡的人力车撞到。”
例句
1.为什么要不断学习,目的在于完全掌握这门学科。
2.即将到达目的地
起源与出处/目的 编辑
古人眼睛为目,箭靶的中心目标为的。射箭是为了射中目标,这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古人把具体的动作转化为了抽象的概念—-—目的,从此就有了这个名词。
最早来自隋唐时期的一个故事。公元五八一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的王位,周静帝被赶下了台。北周高官窦毅当然也同其他官员一样,被迫结束官宦生涯,敢怒而不敢言。
窦毅的女儿不仅风华绝代,而且正义敢言,是女中豪杰,有大丈夫气概。她悲愤中哭着骂道:“可惜我不是男子汉,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国难!”窦毅吓得赶忙制止女儿,怕惹出祸端,不过,他十分钦佩女儿的胆量和仗义,决心要为她找个好丈夫,将来可辅佐夫君做些大事。
于是,窦毅出榜招婿,条件是不仅要有才学,还要有武功,谁想娶自己才貌人品皆佳的女儿为妻,先要射中自己画于屏风上的孔雀眼睛。
满城王公贵胄子弟纷纷前来射箭一试。结果却无人射到孔雀眼睛而全部落选。这时,有位青年名叫李渊到窦府,他拉弓如满月,箭出似流星,连发两箭分别射中孔雀的左右两眼,窦毅高兴异常,立即将女儿嫁给了李渊。这李渊夫妇正是后来唐太宗的父母呢!“目的”是起源于窦毅的孔雀眼睛(目)之靶(的)呀!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有并行设备的多目的间歇生产调度 - 化工学报 - 201061 ( 11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基于目的-价值的客户需求建模研究与实证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46 ( z1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续) - 外语学刊 - 2009 ( 6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