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又称为普通鹬,[3]是鹬科矶鹬属鸟类。[1][8]是小型鸻鹬,[8]其体长16~22厘米,体重为35~71克。[6][7]由于肩部的白色“几”字形区域而得名。[8]上体为黑褐色,下体为白色,[6]雌雄同型。[9]虹膜为暗褐色,嘴为黑褐色。跗蹠[zhí]和趾为黑绿色,爪为黑色。[10] 矶鹬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4]其繁殖地主要位于欧亚欧大陆的中部和北部,越冬地主要位于亚欧大陆南部、非洲和大洋洲。[13]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1]其涉禽,[9]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6][3]以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12]繁殖期为5~7月,[6]孵化期约为20天。[10]其寿命为6~7年。[4] 矶鹬是常见物种,[4]2023年,矶鹬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5]2016年,矶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4]
形态特征
矶鹬是小型鸻鹬,[8]其体长16~22厘米,体重为35~71克,[6][7]由于肩部的白色“几”字形区域而得名。[8]矶鹬的虹膜为暗褐色。[10]其具有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其具有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6]颏、喉为白色,颈和胸侧为灰褐色,前胸微具有褐色纵纹。[6]嘴、脚均较短,嘴为暗褐色,喙短而直,为黑褐色,脚为淡黄褐色。[6][12]跗蹠和趾为黑绿色,爪为黑色。[10]雌雄同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