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为现代作家巴金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将近40万字,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与巴金的《家》《春》合并为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2]在《家》和《 春》的基础上,《秋》继续讲述了“一个崩坏中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历史”,但其叙述范围从高家拓展到了周家、郑家。克明、周伯涛等封建家长仍自以为是、自甘堕落,淑贞、枚等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同时觉民、琴等五四后青年进行了激烈反抗,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封建大家庭也以破败为结局。[1][3][4][5] 《秋》完成了“高家”的家庭悲剧叙事,通过封建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在细节刻画方面,则蕴含了更多家庭琐屑生活的描写,场景逼真。[6][7][8] 民国时期,巴金的《家》《春》《秋》三部作品社会影响广,几乎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秋》最具代表性,截至2018年6月28日累计印数280万册。1957年《秋》曾在苏联出版。小说也于1942年被杨小仲编导改编成电影[9],1954年香港“中联”公司推出由秦剑拍摄的《秋》[10]。[11][12][13]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