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

亚洲西部的世袭君主制国家
1
4
科威特国(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2];英语:The State of Kuwait[1][2]),简称科威特(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英语:Kuwait),是位于亚洲西部的世袭君主制国家,其国土面积17818平方千米,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1][3],首都科威特城,现任埃米尔是纳瓦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Nawaf Al-Ahmad Al-Jaber Al-Sabah)。截至2023年9月,科威特人口482.4万,其中科威特籍人约占34%。[3]
科威特地处阿拉伯半岛东部、波斯湾西北沿岸,海岸线长290公里,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水域面积5625平方公里。[7]科威特绝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地势较平坦,境内无山川、河流和湖泊,地下淡水贫乏。[17][18]科威特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长,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1℃,冬季短,湿润多雨,最低气温可达-6℃。年降水量为22-177毫米。在6月至7月常见西北风,引发严重的沙尘暴。[19]科威特同时具有沙漠、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动物植种类较丰富。[20][16][21]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工业上以石油开采、炼化和石油化工为主,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渔业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
早在公元前8000年,科威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阿拉伯东部的文明交流中心。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科威特是迪尔蒙(Dilmum)文明的发源地,控制着波斯湾的贸易路线。[22][23][24]迪尔蒙文明之后,科威特经历了古巴比伦王国[25]、古希腊[22][26]波斯帝国的殖民统治[27][28],公元7世纪时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是朝圣者从伊拉克汉志途中的贸易港口和休息地。[29][30]1600年代,被葡萄牙人控制。[31][32]1613年,科威特城成立,在行政上是一个酋长国,由当地的巴尼·哈立德氏族作为酋长统治。[29][30]17世纪,科威特所在的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31]18世纪初,科威特成为一个繁荣的海港城市;[30][33]18世纪中期以后,造船和贸易活动进一步扩张。[29][30][33]1756年,科威特由萨巴赫家族控制。[31]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转移到科威特,维持了科威特和南亚、非洲间的海上航线。[34][35][36]一战前,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自治区,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60年9月10日至14日的巴格达会议上,科威特与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共同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37]。1961年6月19日宣布独立,同年成为阿拉伯国家联盟联合国成员国[3][30][38]1963年5月加入联合国。[39]1981年5月25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六个国家组成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40][41]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了海湾战争。1991年2月26日,复国。[3]
科威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42][43][44]本国货币科威特第纳尔(Kuwaiti dinar,KWD)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货币单位。[45]科威特的石油、天然气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出口收入的90%。[3]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石化产品、建筑材料、食品和农产品生产。[10]按人均国民总收入计算,科威特是世界上第五富有的国家。[46]2023年,科威特国内生产总值1659.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万美元,经济增长率-3.6%。[3]按人均GDP计算,科威特的经济是世界第二十大经济体。[43]科威特提出2035年愿景,旨在将该国转变为地区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并改善商业环境以吸引全球投资者。[47]
科威特的国教是伊斯兰教,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其中约70%属逊尼派,30%为什叶派[1]伊斯兰教法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8]科威特实施全民免费基础教育[49][50],科威特是波斯湾传统音乐的中心,源于航海中以音乐代替命令的传统。[51][52][53]传统萨杜编织(与沙特阿拉伯联合申报),阿拉伯书法(与阿尔及利亚埃及阿联酋等国家联合申报)以及枣椰树相关的知识、技能、传统和习俗(与阿曼巴林巴勒斯坦等国家联合申报)三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4]。科威特的主要景点有科威特塔、大清真寺、Tareq Rajab博物馆、Souq Al-Mubarakiya露天市场等。[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