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用刻刀在石材等材料上进行汉字镌刻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1]篆刻艺术产生于实用印章的应用过程。中国商周时期已出现印章,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印章的使用趋于普遍,此后历朝历代印章的发展态势均成熟且繁盛;随着印章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文人开始关注印章的艺术价值,并逐渐加入印章的创作流程;在中国元代开始出现了文人自篆自刻的形式,由此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开始萌芽。[6][7]进入明、清时代,篆刻艺术开始开拓发展,篆刻流派纷呈,一直发展传承至现代。[8][9][10][11] 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实操工具与技法理论,其所用石材以叶蜡石为主,主要使用平口刻刀进行刊刻;技法方面注重内容的字法、篆法、章法和刊刻刀法。[12][13][14][15]篆刻艺术通过镌刻中国古文字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阴阳结合的审美取向,该艺术已逐渐传播至日本、韩国等国家,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篆刻艺术作品也兼具审美和收藏价值。[4]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5]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确认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命名
“篆刻”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扬雄的《法言·吾子》,文中记载有“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但是此处的“篆刻”一词是指篆写“刻符”这种古字体。“篆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篆刻”是指一切雕琢技法,而狭义的“篆刻”专指治印之学,这种法认为,“篆刻”一词被赋予“既篆且刻”的含义是在出现文人治印之后,早期的印章是由印工制作完成,唐代开始有了文人介入印章创作,但是当时文人只是负责“篆印”,即写好字交给印工制作;元代开始逐渐有了文人篆写并动手刻制的传说,“篆刻”一词 便有了现代所表达的意义,并且开始出现“铁笔”等别名。清代王文浩在《小石山房印苑·序》中说:“由官而私,于是乎由名印;由铜而石,于是乎有篆刻,所谓铁笔者也。”[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