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

一类化合物
[tóng]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类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蔬菜、水果和药用植物中的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因其多为黄色或淡黄色,且分子中多具有酮基,被称为黄酮。其结构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系列多酚化合物,母核中的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连接,形成6C-3C-6C基本骨架。根据三碳链氧化程度及是否成环等结构特点,将其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查尔酮花色素、双黄酮等类别。[4][2][1]
黄酮类化合物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体中常以游离状态或与糖缩合成[gān]存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抵御异物的侵入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其分布广且部分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较高,多数容易以结晶形式获得,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5][2]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他类型动物的细胞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因此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天然药物、天然染料和化妆品中。[5][3]

发现

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初,匈牙利生物化学家圣捷尔吉·阿尔伯特(Szent-Györgyi A.)在研究柠檬皮的乙醇提取物时无意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P”。动物试验证实:维生素P的抗坏血作用胜过维生素C的10倍。2年后,这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维生素P实际上是一种由黄酮组成的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故后来有人形象化地将维生素P更名为柠檬素。研究表明,柠檬素含多种黄酮,其主要组分为橙皮苷。[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