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粥,又称糜,是一种用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浓度,而不同地方对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别称。粥在中国地区普遍被视为病人的食品,因其容易消化,粥中加入鸡蛋能为病人增添体力。在唐代,用茶叶煮的粥称为“茗粥”,诗人储光羲有诗《吃茗粥作》。粥的制作方法简单,材料丰富,包括大米、小米、黑米、莲子、花生、银耳、薏米、红豆等,一般作为佐餐。[1][2]

历史

食粥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礼记·月令》记载“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治愈齐王的病。袁枚随园食单》记载:“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清代学者黄云鹄著《广粥谱》一书,载粥方247个,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有关粥的专著。

种类

广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