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菜

佛教和道教等的素菜
寺院菜,也称斋食,是指佛教和道教等的素菜。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广泛流传,寺院遍布全国各地。[1]许多佛寺道观占有大量庙产,方丈、长老虽行斋戒,不食荤腥,却十分讲究素食,这就产生了寺院菜。现在人们熟悉的“素鸡”“素鸭”“素火腿”等,以及“全素席”,都源于寺院菜。

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都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食烹[rèn]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寺院僧人平日汪[yuè]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办素席,吃香[jīng]米饭。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五祖寺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及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豆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胡萝卜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