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是华夏武学的重要一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陕西、甘肃和四川等西部地区。[1][2] 红拳最早起源于周秦时期。唐宋以后,文化中心渐移,关中地区遂以正统皇家文化自居。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因此,红拳在发展中受到的外界影响较少,保留了红拳的古老和原汁原味。到了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不断汲取别的拳种的实战招式,逐渐进入到鼎盛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有“关中四杰”,即三原“鹞子”高三(高占魁)、临潼“黑虎”邢三(邢福科)及潼关“饿虎”苏三、“通臂”李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红拳参加了四届全国性比赛。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整理出《陕西武术拳械录》共25种拳种,红拳成为国家体委综合精选出代表性较强的13种拳种之一。红拳典型的腿法有“饿马盘槽”“拦马槛子腿”“背剑腿”等。此外,习练红拳的人具有明显的“挺胸塌腰”特征。[1][2][3] 红拳恢弘大气,兼具巧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武术、礼仪、服饰文化。[2]2003年,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出版了13集陕西红拳武术教学光盘。2006年,陕西红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陕西红拳进入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并被评为最具魅力拳种。2008年12月12日,陕 西红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 地域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书写了辉煌篇章。古人即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表明了古长安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 ,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