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苋

苋科苋属植物
白苋(学名Amaranthus albus L.)[2],别名细苋、糠苋、绿苋等[1],是苋科Amaranthaceae[2]苋属Amaranthus)植物[2],原产于北美洲,传布于欧洲俄罗斯高加索中亚远东地区日本[3];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等省区[1]。白苋多生于海拔580米左右的[3]休闲地、旱田、荒地[4]、路旁以及杂草地上[3];较耐热,喜温暖,不耐涝[5]、耐瘠薄,适生于贫瘠干旱的沙壤土中[4],适宜生长温度为23~27℃[5]
白苋为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直立或上升,从基部分枝,分枝铺散。叶片无毛,匙形或倒卵形,顶端微凹或圆钝,具有凸头,基部渐狭;叶柄无毛。花簇腋生;苞片与小苞片均呈钻形,顶端向外反曲;花被片稍呈薄膜状;雄花呈矩圆形;雌花呈钻形或矩圆形;柱头有3。胞果呈倒卵形。种子近球形,边缘锐。花期7~8月,果期9月。[3]
白苋在《中国入侵植物名录》的入侵等级中被评为2级(严重入侵类)[6],主要为旱地杂草[1],危害牧草及中耕作物[5],也危害绿地及花圃[1]。此外,白苋可作为野菜[5];也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疮肿,牙[gān],虫咬[7]

异名考证

神农本草经》:“细苋即是糠苋”。《名医别录》:“细苋即是糠苋”;《图经本草》:“(白苋)亦谓之糠苋,亦谓之胡苋,亦谓之细苋,其实一也”;《图经本草》:“细苋俗谓之野苋,又名猪苋”。由此可见,“细苋”(《神农本草经》)、“糠苋”(《神农本草经》)、“胡苋”(《图经本草》)、“野苋”(《图经本草》)、“猪苋”(《图经本草》)等均代表了苋科植物下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这种苋科植物的分类特征有:叶片为卵形(《神农本草经》:叶如蓝,);草本植物,花果期较早(《本草纲目》:柔茎细叶,生即结子);种子在秋天熟,种子细小,黑色(《图经本草》:子霜后方熟,实细而黑)。结合《中国植物志》来看,这种植物有可能为苋科苋属的白苋,其学名Amaranthus albus 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