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大小不足人类头发的二十分之一。[1][5] 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地壳元素、金属元素等。[1]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5]尤其引起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系列病变,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尤为明显。[6]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能影响成云和降雨过程,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7] 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8]在此之前召集环保、气象、医学、语言等方面的专家,专门研讨了PM2.5的中文名称规范问题,但与会专家的意见不一致。3月11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PM2.5中文名审定会议,再次进行审定。4月19日,PM2.5的中文名字终于确定为——“细颗粒物”。[3]
历史来源
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