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

一种自动控制或保护电力拖动装置的电器
1
4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1]继电器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2]
继电器内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3]
19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研究电路控制时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继电器。[4]截至2022年,继电器已拥有诸多种类和型式,按输入信号的性质可分为电压继电器、电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温度继电器、速度继电器压力继电器等;按输出形式可分为有触点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按用途可分为控制用继电器和保护用继电器等;按动作原理可分为电磁式继电器、感应式继电器、电动式继电器、热继电器电子式继电器等。[1]

发展历史

在18世纪的时候,科学家们还认为电和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物理现象。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发现证实了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也为后来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类则因这些发明创造从此迈入电气时代。19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研究电路控制时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继电器。最早的继电器是电磁继电器,它利用电磁铁在通电和断电下磁力产生和消失的现象,来控制高电压高电流的另一电路的开合,它的出现使得电路的远程控制和保护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继电器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它不仅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也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重要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