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女真文字金人初无文,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令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真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创字历史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至1145年(金皇统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国内;海陵朝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高丽;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后同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延人专习女真字以付通译需要,今存两馆所编《女真译语》是为明证。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蒙语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