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中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2]
踩高跷的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水乡先民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把高跷称为“跷技”,作为一项杂技项目在皇宫中表演,宋代时期称为“踏跷”,开始在民间推广,到清代开始叫"高跷",经常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4][5][6]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5]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7]2006年5月20日,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 相关传说
传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