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就诊科室: 内科 |
西医学名: 肠息肉 | 所属科室: 内科 - 消化内科 | |
发病部位: 结肠,直肠,小肠 | 主要症状: 大部分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 |
多发群体: 男性较女性多见 |
疾病概述/肠息肉 编辑
病理生理/肠息肉 编辑
2.家族性肠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临床表现/肠息肉 编辑
大肠腺瘤常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时偶然发现。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每次排便均见,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鲜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在个别情况,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儿童型息肉以便血、腹泻、息肉脱出或腹痛、贫血等症多见,有时还可并发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血便色泽鲜红,附于粪便表面,不相混杂,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内痔出血。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症状体征/肠息肉 编辑
①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
②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
③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Crohn)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炎症性息肉乃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儿童息肉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可脱出肛门外。
病理生理
肠息肉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从病理上可分为: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②炎性息肉:粘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
③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④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多发性腺瘤如数目多于100颗称之为腺瘤病。
检查/肠息肉 编辑
2.直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1]
诊断依据/肠息肉 编辑
①多有家族遗传史,青少年发病较多。
②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粘液血便、贫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钾、肠梗阻等。
③结肠镜检查,息肉形态多样,球形、梨形或有分叶,单个或多个,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烂渗血,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④X线钡剂检查可见充盈缺损。
(2)结肠息肉:
①便血或粘液便。
②可有里急后重、便包、或排便次数增多等。
③X线钡剂灌肠可有充盈缺损。
④纤维肠镜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
⑤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3)直肠息肉:
①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排便时息肉可脱出,排便后还纳。偶可见粪便上有勾槽,多见于儿童。
②肛指检查可触及圆形、质软、有弹性、带蒂或无蒂之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肿物。
③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常可见肿物,并可采取活体组织明确诊断。
④X线钡剂灌肠,可确定息肉部位及数目,可助鉴别诊断。
诊断检查/肠息肉 编辑
治疗方案
大肠息肉的治疗: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凡直径≥lcm而完整摘除困难或广蒂者,先行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整摘除。如有癌变则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饮食调养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情志过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和顺;注意饮食宜忌,保持饮食清淡,一般不宜过食辛热灸烤,膏粱厚味,以免胃肠酿湿助热,导致湿热壅滞肠道而为病。忌食寒凉生冷,以防止损伤中焦阳气,造成脾胃虚寒。治疗方案/肠息肉 编辑
根据肠息肉的部位、数目、形态,患者年龄以及有无癌变,决定治疗方案。
1.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该病息肉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一般在发现有较大的息肉或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道大出血时,才行手术治疗。可作剖腹探查,切开胃壁和肠壁摘除息肉,亦可经纤维胃镜或纤维结肠镜用高频电摘除胃、肠道息肉。有肠套叠肠坏死者作部分肠切除术。
2.直肠息肉,如蒂较长脱出肛门外者,可在无麻醉下结扎及缝扎息肉蒂部后切除息肉。
3.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用高频电摘除。
(1)适应证:①无蒂小息肉;②2.0cm,或息肉的蒂>2.0cm。
(2)某一肠段中腺瘤性息肉集簇存在,需作肠段切除者。
(3)小肠多发性息肉。
【术前准备】
1.化验检查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
2.高频电仪模拟试验检查高频电仪工作是否正常。
3.肠道准备检查前1d进流食。检查前4h口服50%硫酸镁80~100ml,接着饮温开水1000~1500ml,90min内饮完。拟摘除息肉的病人不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因该药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生易燃气体甲烷。术前毋需用药。
4.方法不用麻醉。内镜找到息肉后,安放好电极板、再次检查高频电仪线路连接是否妥当、正确,打开高频电仪开关,根据息肉大小调整电流强度,一般用2.5~3.0档。吸净息肉周围的粪水,抽换肠内空气2~3次,降低肠内易燃气体。
(1)圈套摘除息肉法:圈套丝套在息肉颈部,小息肉提起悬空,大息肉使息肉头部广泛接触对侧肠壁,勿接触过少,以致电流密度大烧伤肠壁。通电:每次通电2~4s,酌情通电1次或多次,通电见圈套丝处组织发白或冒白烟时,方令助手逐渐收紧圈套器,边收紧圈套器边通电。术者和助手一定要配合得当。
(2)热活检钳摘除息肉法:用于0.5cm大小息肉的摘除。钳住息肉头部将其提起,使息肉基底部形成一细长假蒂,通电时假蒂部位的电流密度大、产生高温,摘除息肉。
(3)电凝器凝除息肉:高频电仪用凝固电流2~3档。电凝器对准息肉头部,凝除息肉2/3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但不宜凝除过深。
1.摘除巨大息肉每圈套一块息肉组织应<2.0cm。
2.分叶摘除巨大息肉时,避免已摘掉的息肉组织接触还未摘掉的息肉而导电,烧伤正常肠壁。
3.术中如息肉残蒂发生出血,应立即用高频电凝止血。
4.术中如烧穿肠壁,应立即行剖腹手术修补。但如肠道不清洁、腹腔污染重者,可先行肠造口术。
【术后处理】
1.留观1周,并给予适量补液,应用抗生素及止血剂。
2.息肉摘除后6~12个月复查1次,如无异常,以后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
3.腺瘤恶变属原位癌者,半年内1~2个月复查1次,半年至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如无异常,以后延长复查时间。
4.腺瘤性息肉摘除后,应行全瘤活检。
5.息肉恶变的处理:有蒂息肉恶变只侵犯到粘膜层的原位癌,经纤维结肠镜摘除后即达治愈。息肉恶变侵犯到粘膜下层的早期癌,如肿瘤分化好,恶变息肉有蒂,切缘无癌,息肉的淋巴管及血管无癌栓,而行根治手术又不能保留肛门者,可以密切观察,或考虑行根治术。
流行病学/肠息肉 编辑
肠息肉是常见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至80岁可达30%~40%,一般报道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6∶1~1.7∶1。息肉可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息肉大小与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直径大于2.0cm者恶变率高达27%~64%。外观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癌变倾向高。大肠息肉发生率可能也受地理分布影响,不少人认为大肠息肉是与大肠癌的地区分布成正相关。我国大肠息肉的发生率比国外资料为低。多发性大肠息肉也不少见,对大肠息肉病人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如钡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可以在1/3病例发现有第二个或更多的息肉。如经尸体解剖检查,多发性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可以比临床检查发现者高出一倍以上。
大肠息肉疾病误区/肠息肉 编辑
肠息肉不等于就是肿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
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如何预防/肠息肉 编辑
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主要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还应该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双气囊小肠镜对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小肠息肉的治疗价值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816 ( 14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小儿结直肠息肉72例临床分析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1027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 - 中国癌症杂志 - 201020 ( 8 )
- 参考资料
- [1]^引用日期:2014-05-22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