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

膜翅目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体外寄生蜂
管氏肿腿蜂(拉丁学名: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3][4]英文名:Bethylid Parasitic Wasp[2])属于膜翅目、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是一种以鞘翅目鳞翅目等多种蛀干害虫(特别是天牛类)的幼虫和蛹为寄主的体外寄生蜂[4]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亚印度日本和中国等地。[5]
管氏肿腿蜂成虫体长2~4毫米,黑色具光泽。成虫分有翅和无翅二型。无翅型似蚂蚁。有翅雌虫前翅的亚前缘室与中室等长,无肘室、径室及翅痣,中室后方翅脉与基脉重叠,前缘室闭合,顶端有一开口。中国最初发现在广东粗鞘双条杉天牛上,人工繁殖引种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华南等地区。[2][4]它主要寄生于果树、林木鞘翅目鳞翅目等多种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主要寄生种类有50余种。[6]该物种一年可繁殖5代左右,以成虫在寄主虫道或虫瘿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寻找寄主,钻入害虫的虫道或虫瘿内,螫刺寄主使之呈麻痹状态,然后在寄主体上产卵。幼虫营体外寄生,老熟后即在原地结茧化蛹。成虫有抚幼现象,待到子代变为成虫后才离开虫道继续寻找别的寄主寄生。[2]
管氏肿腿蜂是天牛等蛀干害虫的天敌,被广泛应用于森林、园林、果树等树木的蛀干型害虫的防治。[6]此外,管氏肿腿蜂还被研究应用于木材建筑物等方面的害虫防治。[8]
管氏肿腿蜂先后于1973年在中国的广东省被发现,随后在1975年又在山东省被发现。之后,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河北、安徽等省市也均有其分布。在人工繁育方面,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在1977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而后,在1983年,经过萧刚柔和吴坚的鉴定,正式将其定名为管氏肿腿蜂。[6][8]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