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胃
十二指肠溃疡
是胃、
十二指肠
(多为球部)黏膜被
胃酸
和
胃蛋白酶
消化而发生的溃疡,黏膜缺损直径至少0.5厘米并且深度超过黏膜肌层。
胃溃疡
(GU)和
十二指肠溃疡
( 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可独立发生,亦可同时发生,称为复合性溃疡。国内资料显示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DU)比胃溃疡(GU)多见,在
胃癌
高发区则GU多于DU。DU多见于青壮年,GU多见于中老年,前者发病高峰比后者早10年。我国南方患病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高发季节。根除
幽门螺杆菌
明显地降低了
溃疡
的复发率。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是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对黏膜破坏超过黏膜抵御损伤和自身修复的能力所引起的综合结果。目前已证明
胃酸
和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素。多数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部分患者还可有唾液分泌增多、胃灼热、
反胃
、嗳酸、
嗳气
、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 症状。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减少并发症。抑酸和根除Hp互补治疗疗效更佳。内科治疗
溃疡
已取得良好的疗效,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都可治愈。如伴有大量出血、急性穿孔、
消化道
梗阻并发症者需积极外科治疗。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或内科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是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对黏膜破坏超过黏膜抵御损伤和自身修复的能力所引起的综合结果。
胃酸
与
胃蛋白酶
自身消化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之一。
消化性溃疡者的Hp感染率高,约70%GU及95%~100%DU均感染Hp。
非甾体类
抗炎药
,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
吲
哚
[
duǒ
]
美辛
等,通过局部作用和系统反应两方面导致黏膜损伤。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药物,如
氯化钾
、
糖皮质激素
、抗肿瘤药物等能诱发消化性
溃疡
。遗传因素,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吸烟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心理因素,以及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疾病,如
胃泌素瘤
、
尿毒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