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症

一种在胃内聚集形成凝固物或硬块的疾病
胃石症(Gastric bezoar),[2]又称胃结石,[3]是存在于胃内的结石,由于摄入某种食物及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或误吞入毛发、异物,既不能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幽门,在胃内滞留并聚集而成团块,或与胃黏液凝结成硬块。该病的临床表现为餐后上腹痛、上腹胀,可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4]
1779年,班达门特首次报道毛发石。1854年,奎因首先报道植物性胃石。[5]该病在胃中最为常见,也可能涉及食管十二指肠和其他肠段。胃石多位于胃体部位,其次是胃底。发病率在0.07%~0.40%,属少见病。[4]根据胃石的成分可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和混合性胃石四类;[2]病因包括进食方式、饮食因素、易患人群等多方面因素;[4]并发症有胃溃疡、胃穿孔、出血等;[5]辅助检查有X线检查、内镜检查、B超检查等。[2]
胃石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碎石、手法碎石疗法、X线下网套碎石法、体外冲击波治疗、外科手术治疗。[2]该病的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如避免短时间大量进食含鞣酸、果胶等成分的食物;预后良好,大多经内镜及药物治疗后可痊愈。[6]

分型

根据胃石的成分可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和混合性胃石四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