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

蜡梅科蜡梅属植物
1
4
蜡梅(学名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为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植物[2],别名大叶蜡梅、狗蝇梅腊梅等。蜡梅原产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一带,现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华北均有分布。[3]蜡梅常生于海拔800-1400米的沟谷[4]、山地林中[1]
蜡梅为落叶灌木,高可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芽鳞片为近圆形,呈覆瓦状排列。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花被片为倒卵形、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匙形。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1]
蜡梅花芳香,花期长,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也是冬季插花的优良品种,园林中常与常绿的竹、松搭配[5][6][7]。蜡梅也是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6]。蜡梅花所浸制的蜡梅花浸膏是配制化妆品、香水、皂用等香精的原料[4][8][9]。蜡梅的花蕾可入药,性冷,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暑、理气开郁的功效[10]。腊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11]2023年10月,国家林草局公告2023年第二批植物新品种权名单,安徽省获授包括蜡梅在内的新品种权共12件。[12]

栽培历史

蜡梅栽培起始期在中国唐代以前,蜡梅与梅花因花形相似,花期较近,均先叶开花,因而常被混淆;到宋代后普遍栽培,此时明确蜡梅与梅花不是同一种;南宋时期,蜡梅在苏南浙东、浙西等地的栽培逐渐增多;在北宋以前是其品种引种的最早时期,苏轼七言古诗《蜡梅花一首赠赵景祝》提到“玉蕊檀心两奇绝”,明确已有‘玉蕊’、‘檀心’两个品种;明清时期为其栽培兴盛期,始盛期在明代,许多文献记载并描述了蜡梅的特征及培育出的品种。如《花疏》中记载“出自河南者,曰磐口梅,香、色、形皆第一”。昌盛期则始于清代,流传着“鄢陵蜡梅冠天下”的谚语。自1985年以来,蜡梅科植物的研究范围涉及种质资源、形态分类、细胞学、化学成分等各方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