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边肋毛蕨
膜边肋毛蕨,植株高约65厘米。生海拔1300-3800米山地林下。国内外均有分布。
编辑摘要植物信息/膜边肋毛蕨 编辑
膜边肋毛蕨 Ctenitis clarkei (Bak.) Ching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6(1)卷 叉蕨科ASPIDIACEAE 平直鳞片系Ser. Eatonianae Ching
10.膜边肋毛蕨(蕨类名词及名称)
形态特征/膜边肋毛蕨 编辑
植株高约6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壮,粗2-2. 5厘米,顶部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6-7毫米,先端长渐尖,全缘,淡褐棕色,厚膜质,平直而顶部稍弯曲。叶簇生;叶柄长4-12厘米,基部粗4-5毫米,棕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密被与根状茎上的同样而较狭的鳞片;叶片倒披针形,长35-50厘米,中部以上宽8-12厘米,向基部渐狭,先端渐尖,二回羽裂;羽片35-40对,互生,间隔2-3毫米,无柄,下部的羽片斜向下,向上的平展,披针形,中部的长5-7厘米,其中部宽约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羽裂几达羽轴,中部以下的羽片明显的渐次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圆形,长仅1. 5-3厘米;裂片10-12对,彼此接近,平展,长方形,长6-8毫米,宽3.5-4毫米,截头,基部不下延,全缘并有半透明的薄质阔边,干后略反卷。叶脉羽状,小脉4-5对,二叉,斜向上,上面不明显,连同主脉近光滑,下面略可见并偶有棕色的贴生短毛。叶纸质,干后褐棕色;叶轴深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并密被有关节的深棕色毛,下面密被与叶柄的同样而较小的鳞片;羽轴上面密被有关节的棕色毛,下面疏被小鳞片。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有2-3对,生于上侧小脉近顶部,接近叶缘;囊群盖厚膜质,暗棕色,全缘。
产地分布/膜边肋毛蕨 编辑
产四川(峨眉山、天全、二郎山、大相岭、冕宁、洪溪、峨边)、云南(丽江、德钦、贡山)、贵州、广西(大苗山、兴安、容县)、西藏东南部(波密、墨脱)。生山地林下,海拔1300-3800米。印度北部、锡金、不丹、缅甸也产。模式标本产地:锡金。[1]
药理作用/膜边肋毛蕨 编辑
药材名:膜边肋毛蕨
名称考证:密鳞鳞毛蕨(《台湾植物志》),纤毛鳞毛蕨,贯众(《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药用部位:膜边肋毛蕨的根茎。
性味归经:苦,凉。入大肠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驱杀绦虫。用治热毒壅盛之痈疽疮疖或无名肿毒、湿热内注肠腑之湿热下利、里急后重。有较好的杀虫之力,尤善驱杀绦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2]
古籍考证: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参考出处:《蕨类名词及名称》
中药分类树
我要提建议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湖南蕨类植物区系新资料 - 植物研究 - 200626 ( 1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