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事件
自然灾害(英文名:Natural Disasters[1]),是指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事件[2],即地球上给人类的生存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引起的自然变异[3],因而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2]
自然灾害的基本要素包括发生基础、诱发因素和成灾机制三个方面[4]。自然灾害有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伴生性、周期性、特定性和持续性等特点[5]。依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四类[6]。在中国发生的重要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结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灾害和森林灾害七大类[7][8]。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有风灾、火灾、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等[9]
2022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达118个,共造成30759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38.37亿美元,造成主要影响的灾种为洪水和风暴[10]。2023年上半年,包括地震和严重风暴在内的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达1940亿美元,远高于21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也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1]。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经常发生且不断演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以及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12]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设立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主题,围绕主题采取行动,提高人们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全社会减灾能力[13]。而自然灾害学作为研究自然灾害基本特征、类型、分布、成因机制与发展规律和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人类活动关系,以及研究防灾减灾、灾害治理措施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具有实用技术性[14],并已开展了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研究[15]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16]、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等[17]

定义

自然灾害是灾害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与风险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参与的学科很多,不同学科背景或不同的研究角度通常对自然灾害定义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表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