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花棍舞

兖州花棍舞
[yǎn]州花棍舞又称打花棍,起源可上溯到宋元时期,明朝之后兖州民间艺人融汇“打连厢”也就是“霸王鞭”的艺术特色,逐步发展创新为今天载歌载舞、铃声叮当、节奏欢快,兖州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项目。

历史渊源

兖州花棍舞又称“打花棍”,初考证为汉族舞蹈,通过与“花棍舞”相关的歌谣和传说,人们得知,古时鲁南多灾,灾民沿街乞讨,羞愧难当,遂改求乞呼唤为“唱门儿”,并以“花棍”击节,发展而为“花棍舞”,边唱民歌边舞蹈,歌同多为家乡味十足的民歌内容。所以至今花棍舞伴奏音乐仍用《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等民歌曲调。花棍舞是古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包括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广大劳苦群众创作传习的一种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舞蹈形式,反映了失去家园和生活资料的人们到处流浪,四处乞讨的生活内容。舞蹈中的肢体语言,如手拿花棍的一些典型动作就是当时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的艺术表现,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辛酸,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发展演变

“打花棍”在山东鲁南兖州一带已有近百年的传承史,传说花棍起源于叫花子乞讨用来防身的打狗棍子。明清之后,兖州一带的流浪艺人受到“打连厢”(即“霸王鞭”)的影响和启发,在竹杆两头装上钱铃和布头,发展成为今天载歌载舞、花棍叮当、声调欢快的民间“花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