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岛(英语:Sumatra[1],印尼语:Sumatera[2])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9],东北隔马六甲海峡(Selat Melaka)与马来半岛(Semenanjung Tanah Melayu)相望,西濒印度洋,东南与爪哇岛(Jawa)为邻,南北长约1790千米,东西宽约435千米,面积47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9], 世界第六大岛屿[15]。
3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超大陆块与欧亚俯冲边缘相撞,裂开的地层片段重组形成了印度尼西亚群岛[10]。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作用强烈[16],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环海[17],其西南部为构造复杂的巴里桑山脉(Barisan Mountains),东北部为海拔约30米的广大冲积平原[8]。苏门答腊岛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有明显干湿两季[5],境内河流共有17条[18],源自巴里桑山脉[8]。苏门答腊岛约有1万种植物[19],包括17个特有植物[20],有超过200种的哺乳动物和580多种鸟类,在哺乳动物中,22种是亚洲特有的[19],其中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犀牛等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1]。苏门答腊岛矿产主要有煤炭、油气、锡等[9]。 7世纪末室利佛逝王国(Srivjaya)的出现,苏门答腊才与外界有了接触。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并开始骚扰苏门答腊及相邻地区赢得了大块领土,包括北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22]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在16世纪因运送优质胡药科植物而成为胡椒贸易的贸易中心[23][24]。荷兰人于1825年首先占领了巨港(Palembang),并向北方进发。[22]1961年,亚齐回归到印度尼西亚。1999年11月8日,百万余人在班达亚齐集会要求独立[22]。截至2020年12月,苏门答腊岛人口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21.73%,约5896.4万[12],米南加保族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母系氏族社会[25]。苏门答腊岛为印度尼西亚棕油、橡胶主产区,产量分别约占印度尼西亚的69%、72%,产量约占73%。此外,苏门答腊岛的咖啡和可可分别占印度尼西亚的71%和19%[26]。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较忙的运输要道,每天不少于300只船舶经过,战略位置优越[27]。境内主要景点有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hi Seblat National Park)等[28][29]。 命名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 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另一种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是在中国古籍《元史·世祖纪》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世祖纪》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到了清代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沿袭这一译名至今[30]。